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  检测与标准  >  正文

奋战三夏 力夺丰收:高标准农田 高在哪儿

发布日期: 2020-06-12 作者: 刘红涛 来源: 河南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三夏”时节的中原大地,遍地金黄,麦浪翻滚。行走在高标准农田内,目之所及,一马平川,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一幅丰收的画卷激荡人心。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那么,河南省的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儿?

  稳产,亩产连续多年超千斤

  6月4日,滑县白马坡高标准农田里麦浪滚滚,机声隆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垠的麦田驰骋,时不时停下来倾泻金灿灿的麦粒,农户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看看今年的小麦,籽粒饱满,个个圆润,一亩地产量少说也得1300斤,比去年高七八十斤呢!”枣村乡西徐营村77岁的袁斗手捧着收获的麦粒,笑起来像孩童般激动与兴奋。

  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袁斗感到这些年小麦产量一步一个台阶,“原来种地亩产百十来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下蹿到800多斤,这几年还噌噌往上升,今年突破1300斤没问题!”

  小麦单产不断攀升,能够实现稳产高产,得益于当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第一产粮大县,滑县规划高标准农田15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打造了河南省最大的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袁斗家的22亩地就在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这两年俺家粮食年产量3万多斤,超过原先一个生产队的产量。”他感慨地说,“有了高标准农田,旱了能浇涝了能排,种地实现了旱涝保收。”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于耕地。“十二五”以来,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河南省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9亿斤,粮食年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近三年连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实现旱涝保收,平均每亩增产150斤以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黄幸福介绍。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夯实粮食生产的“根基”,到2025年,河南省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高产,农田里遍布“黑科技”

  小麦亩产855.2公斤!6月5日,在延津县塔铺街道办事处通郭村高标准农田内,“丰德存麦20号”进行千亩丰产方实打验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宣布,“丰德存麦20号”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产记录。

  小麦亩产超过1700斤,不仅得益于良种良法配套,更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内的无人机植保、机械化耕种等现代农业科技,让良田成为农业“黑科技”的“集散地”“试验田”,示范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不仅是豫北小麦主产区,在豫东平原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的2100亩小麦也大获丰收,实测亩产超过1300斤,“今年小麦能丰收,多亏灌浆期浇上了水。”

  老邱流转的土地,位于商水县倾力打造的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内。5月初,受高温影响麦田出现旱情,他利用物联网,通过视频监控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排查干旱地块,在手机上操作自动化灌溉系统,没出家门一天就浇完了2100亩小麦。

  “过去雇人工浇地,一个人一天最多浇10亩地,一亩地光人工费都要七八十元,现在我动动手指头就能浇完。”说起农田里的自动化灌溉系统,邱守先频频竖起大拇指点赞。

  作为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内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自动化灌溉、气象观察、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高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这里变成了一片充满“智慧”的田野。

  “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在农田里碰撞,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农民种地更轻松,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在基层工作了近30年的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祁勇深有感触地说。

  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挑上“金扁担”,让粮食生产更加高质、高效,根据规划,未来河南省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将同步配套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自动化灌溉、土壤墒情监测和病虫害监测等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河南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硬核”力量。

  “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放松,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关键。”郭天财认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的加快,生产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抗逆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河南省粮食生产在高基点上稳产高产,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越扛越稳、越扛越牢。

  “十二五”以来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

  ●河南省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9亿斤

  ●粮食年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近三年连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到2025年

  ●河南省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