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斌:促进高标准农田高产稳产高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质量提升可以显著弥补数量不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战略目标。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后要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
近几年,中央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相关部委加强协同,基层创新实践,为粮食产量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筑牢资源安全根基。到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10.5亿亩高标准农田,覆盖都江堰等大型灌区、东北平原等北方粮食主产区以及珠三角等粮食主销区,建设总量约占全部永久基本农田总量的三分之二。
农田质量的有效提升让更多粮田变良田。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394.7公斤,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超八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一般可提高10%以上,东北平原部分农田成为吨粮田、华北平原部分农田成为吨半粮田。全国累计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此外,积极拥抱遥感、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管护技术突破和创新。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大规模机械化、智能化应用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亮点。基层多元管理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各地创建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解决了基层动力不足问题。河北保定以村党组织领办土地合作社为重点,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有序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实现成方连片,加速高标准农田改造进程。山东聊城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契机,探索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田、景观生态田和智慧田”,夯实稳产高产基础。但是,我国农田条件复杂多样、规模差距较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和提升。借鉴欧美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先进经验,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经历从高产稳产的1.0,向高产稳产高效的2.0,再向高产稳产高效、绿色健康的3.0阶段发展。从我国目前建设情况看,高标准农田建设1.0已基本实现、2.0局部实现、3.0有限区域实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建设内容,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显性工程强、隐性工程弱,政府主动性强、农民参与弱,高产增产强、稳产高效弱,亟需完善建设制度支撑体系,在建设目标上从数量优先、追求高产、重视显性工程和政府建设向规模适度、高产稳产高效并重、显性工程隐性工程并重、农民全过程参与的建设验收管护机制转变。
一是建设规模适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基本覆盖大部分粮食主产区。未来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低丘以及缓坡等区域,这些区域耕地的主要特征是小、散、碎,不适合大规模推动,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建设难度、建设投资以及建设意愿方面,都面临更多挑战,要实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必须保持耐心,保障建设质量与成效,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好一片。
二是从建设高产稳产的1.0向高产稳产高效的2.0转变。近几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导向侧重种植需求,建设内容上重点投入有助于单产提升的电网、机井等高产保障基础设施。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必须强化排水渠系建设、扩大防护林网规模、实施低洼地和滞水区改良,开展以流域为核心整体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是建立农民全过程参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大国小农的国情决定了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农民全过程参与。从项目选择、可行性分析到建设验收管护等,构建农民参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组织模式,激发农耕文化基因,探索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多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