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临河区:打好“组合拳” 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河套平原水丰土沃,素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之称。近年来,临河区将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狠抓科技创新和种业培育,发展壮大有情怀、有能力的农技人员,千方百计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临河力量。
造“良田”让农业生产“粮袋子”更实
麦浪滚滚遍地黄、机声隆隆粮满仓。7月16日,2024年巴彦淖尔市河套硬质小麦开镰仪式在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万亩硬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园区举行。开镰现场,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呈“雁阵型”排列,伴着隆隆机声,收割机的齿轮飞速转动,金灿灿的麦穗被卷入脱粒箱,正式拉开了金秋丰收的序幕。
粮食连年丰收的密码在于临河区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近年来,临河区通过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等措施,把撂荒地、盐碱地、低洼地按照一体化综合整治要求,改造成基础设施齐全的良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进,许多昔日的低效田、碎片田、撂荒田正逐步变成高产田、整片田、希望田,不仅让农业生产“粮袋子”更实了,还让农民“钱袋子”更鼓了,切实达到了增地、增产、增收的效果。
抓“良种”让好品种产出高产量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在2023年全市小麦高产竞赛测产活动中,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六组村民李光荣种植的巴麦13号亩产达1366.92斤,一举夺魁,创造了自治区小麦大面积示范高产纪录。巴麦13号是巴彦淖尔市农科所和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合作选育的优质蒸煮类专用小麦品种,是“十三五”期间西北春麦区仅有的3个国审品种之一,入选自治区十大农牧业科技成果,在产量、适应性、抗病性和加工品质及营养品质方面全面超越河套小麦传统品种。
良种培育研发重要,推广种植更重要。2023年,借助巴彦淖尔市国家农高区建设契机,临河区按照“引品种、建基地、促推广”的思路,以品种展示示范为切入点,在临河农场七分场建设“看禾选种”展示示范基地,总面积1015亩,集中示范展示小麦、玉米、向日葵、辣椒4类作物的优良品种。
近年来,临河区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良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方面下功夫,以品种展示示范为切入点,筛选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种植习惯、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按照“引品种、建基地、促推广”的思路,最大限度发挥新品种展示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推进种业振兴。
推“良技”让农业生产更“智慧”
在城关镇蓿亥村,耕牛换成“铁牛”,农机安装了摄像头,农户利用收割机轻松收获玉米。据悉,目前城关镇万亩高效节水智慧农业示范园已实现播种、灌溉、施肥、管理、收获等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机械化和数字化管理,无人驾驶智能一体化播种机、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黑科技”齐上阵,让十几个人就能管理上万亩耕地。蓿亥村村民赵文艳说:“以前看天种地,现在看屏种地。我们农田全部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农机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播种、收割都实现精准作业,亩均增产5%以上。”
近年来,临河区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逐步提高智能机械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育“良人”让“土专家”“田秀才”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人才是第一资源。2023年底,巴彦淖尔市出台了《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审试点工作方案(试行)》,临河区率先启动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定工作,重点考察实际操作能力,把参评对象所从事的产业规模及经济效益、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把实地考核、现场演示作为主要评价手段。2024年,临河区首批共20名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过综合审核,最终成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袁丽霞就是其中之一。
在被农牧局评为农牧民农艺师中级职称后,袁丽霞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经纪人。“她每天都在各个村子里面转,看看我们每家每户的苗情,只要有一点问题,就会打电话给我们。选种、破口期病害防治、施肥等,她都会给我们提供最专业的指导。”王伟说。在多次的技术指导中他认识了袁丽霞,也正是在袁丽霞的悉心指导下,王伟种植的辣椒长势一年比一年好。
据悉,启动农牧民职称评定工作,是临河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引领农民转型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全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提供强有力支撑。在这些农艺师的努力下,临河区农业发展正逐渐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的转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和升级,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临河区将坚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打好农业现代化发展“组合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绘制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助推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赵珂 巩蓓 袁睿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