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  质量建设  >  正文

让绿色发展理念“生根发芽”

发布日期: 2021-11-25 作者: 李荣 来源: 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正式发布,标志着“十四五”及更长一个时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也标志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入绿色发展新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解决种子和耕地这两个影响粮食安全的“要害问题”,而耕地问题主要是“数量、质量和生态”问题。《规划》注重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坚持绿色生态、土壤健康,既有耕地“数量”保护的考量,又有耕地“质量”建设的安排,更有土壤健康“生态”提升的部署,是一部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规划。

  我们必须按照《规划》部署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维护全过程,切实加强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补齐耕地“绿色”“生态”问题短板,防止土壤污染,促进土壤健康,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提升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坚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要“内外同修”,既要修“外在质量”即建设和维护农田基础设施,更要修“内在质量”即提升耕地地力、构建健康土壤,促使耕地土壤“水、肥、气、热、生”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得到高度协调,实现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长期实践表明,注重绿色发展,可使耕地肥沃、质量优渥、适耕性好,化肥、农药和水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和面源污染显著降低。因此,绿色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必经之路、必然选择。只有坚持绿色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才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要全面摸清影响绿色发展的耕地质量问题

  

  《规划》要求“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优先建设口粮田”。从全国耕地质量监测、调查评价情况看,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耕地质量仍然存在影响农业绿色发展的问题。

  当前初步掌握的各区域耕地质量突出问题有:东北区水土流失、有机质下降、耕作层板结、西盐东酸、除草剂等农药残留等问题;黄淮海区耕作层板结浅薄水肥利用率不高、农药和农膜残留影响土壤健康、土壤养分失衡较为严重、土壤有机质提升较为困难等问题;长江中下游区土壤健康问题、局部土壤重金属污染、旱地土壤有机质不高、丘陵山区水稻土潜育化、土壤养分失衡;东南区土壤酸化、土壤养分失衡、旱地土壤有机质不高、丘陵山区水土潜育化、局部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等问题;西南区土壤酸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养分失衡、水稻土潜育化等问题;西北区土壤贫瘠化、沙化、次生盐渍化、土壤农膜残留危害等问题;青藏区土壤贫瘠化、沙化、养分失衡、生物多样性不高等问题。

  各地在贯彻落实《规划》时,要进一步摸清区域影响绿色发展的耕地质量问题,以质量问题为导向,坚持试验示范先行,形成“分类施策、综合配套”的绿色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和标准,为新建高标准农田和维护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质量,打下坚实的科技和管理基础。

  

  

  要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

  

  《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已经确定,下一步各地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当地实际和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细化、实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和模式,在高标准农田新建区和建成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重点解决好高标准农田绿色发展问题。

  东北区:一要着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在西部农牧交错带加强防护林建设,秋冬采用秸秆地表覆盖,减少耕作层翻耕扰动,减少风蚀沙化危害;在漫岗坡地区域,在加强侵蚀沟和“鱼眼泡”治理的同时,科学合理建设坡地排水系统,防止水土流失。二要遏制土壤退化和消除土壤障碍。西部盐碱化地区要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东部地区要防止土壤酸化,水田要防止渍涝和潜育化。三要构建健康肥沃土壤。实行豆粮轮作,接种根瘤菌,发挥豆科作物生物固氮肥田作用;降低除草剂等农药残留危害;适度降低土壤磷素的富集,平衡土壤养分;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品质;疏松和加厚耕作层,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和农作物抗逆能力。

  黄淮海区:一要着力解决旱涝保收问题。注重灌排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效率;通过周期性深翻深松和农艺疏松土壤技术,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农作物抗逆能力。二要解决高产稳产问题。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品质;重视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土壤养分;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三要构建健康土壤。利用高效低残留除草剂等农药,降低农药残留危害;加大农膜回收力度和降解地膜推广力度,降低农膜残留影响;在地下水漏斗区,推广农业节水措施,适度提高地下水位,但要密切监测浅层咸(苦)水区的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南区:一要防止农田道路、沟渠过度硬化阻断水陆两栖动物生长繁衍通道。二要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促进土壤营养平衡。三要遏制土壤退化。增施硅钙质土壤调理剂防治土壤酸化;增施有机肥、开发冬季农业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品质和含量,防治土壤贫瘠化;丘陵山区要防治土壤渍涝和潜育化。四要对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地区要采取固定封闭污染源、切断污染路径、修复污染土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西南区:一要防治水土流失。坡耕地要采取梯田化、等高种植措施;旱地季节性缺水区,要建设积雨集水池、塘、凼等,以备旱时浇灌。二要遏制土壤退化。增施硅钙质土壤调理剂防治土壤酸化;增施有机肥、开发冬季农业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品质和含量,防治土壤贫瘠化;在紫色土和冷浸田地区,要采取聚土垄作耕作方式,增加旱地有效耕作层,减少水田耕作层潜育化危害。三要对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地区采取固定封闭污染源、切断污染路径、修复污染土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西北区:一要采取措施防治土壤退化。要防治土壤贫瘠化和沙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开发秋闲闲田种植绿肥;要提高有效灌溉面积,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全膜集雨沟播技术和集雨窖方式,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要构建和修复农田防护林,防止农田风蚀沙化;要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在地下水位高的区域,要采取挖沟排盐、暗管排盐和化学脱盐、农艺避盐措施,降低盐碱危害。二要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促进土壤营养平衡。三要加大土壤残膜的回收利用,提高土壤的清洁度,利于农作物生长。

  青藏区:一要千方百计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力发展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有机肥,鼓励豆粮间作套种,发展饲用绿肥、菜用绿肥、粮用绿肥,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构建健康肥沃耕作层。二要健全农田灌排设施,改革灌排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三要疏松耕作层,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和农作物抗逆能力。四要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风险。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规划》要求“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各地在落实《规划》时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项目建设与长期维护的关系。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左右,但大多数农田灌排工程设施设计应对自然灾害为10年左右;另外,耕地地力提升有一个较长的人为熟化培育过程,只依靠2年左右的项目建设是极难达到耕地内在质量要求的。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后,必须要加强工程管护和地力培肥,明确后续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等。

  二是项目建设内容和项目投入关系。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但往往落实的建设投入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建设内容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项目建设规划设计尤其是提升改造项目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设管理部门针对具体区域耕地质量和问题的实际状况,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采取填平补齐的方式,搞好具体项目设计,并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建设内容进行必要的投资核算和排序,优先解决“卡脖子”“旱涝保收”和生态保护问题,再在此基础上,投资建设“锦上添花”“高产稳产”的目标。切忌项目设计“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齐”,重复投资、重叠建设。

  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壤监测调查的关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土地产出率高、利用度高,耕地质量的承载力也会增强,势必加剧土壤生态退化。同时,农田基础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也会损毁。我们要建立监测调查评价制度,通过土壤长期定位监测和周期性调查,了解土壤退化趋势,掌握耕地质量和农田设施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农田工程维护和遏制土壤退化措施,达到高标准农田设施“常用常新”、地力“常新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