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  黑土保护  >  正文

东北黑土地的绿色“蝶变”

发布日期: 2019-07-16 作者: 来源: 新华社新媒体 【字体: 打印本页

  

嫩江县一合作社的玉米长势喜人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但由于长期垦殖,黑土地一度退化严重。近年来,中国开展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试点区黑土地肥力又回来了,实现绿色“蝶变”,为稳定粮食产能提供重要保障。 

  在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今年我们往地里撒了1500袋羊粪,减少了化肥用量,种地时明显感觉土壤变疏松了。”合作社理事长赵德山说。 

  由于多年过度垦殖、高强度产出和保护性措施缺失,黑土地开始明显退化,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2015年,中国在东北四省区17个县启动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桦川县是其中之一,承担10万亩黑土地保护试点任务。 

  桦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忠生说,通过这个项目,试点区耕地质量得到改善,土壤有机质提高3%以上,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增加10厘米,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 

  成为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后,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酵素秸秆还田发酵技术,在秸秆根茎粉碎后,喷施酵素分解液、抛撒酵素生物菌肥,然后再深翻。 

  “酵素是一种活性酶,具有催化物质转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秸秆分解,还有利于形成土壤有机质。”东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生说,而在过去如何更好地把秸秆分解,并让它“融化”在黑土地中,是件让农民头疼的事。 

  在另一个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嫩江县,记者走进深松过的农田,脚往垄沟上一踩,就陷了进去,鞋里灌了不少黑土。嫩江县嘉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凤彬抓起一把黑土攥起来,松开后黑土散落一地。“这就是好地,攥紧了成团,松开后散落,旱天保水、雨天散墒。” 

桦川县一合作社秸秆粉碎还田

  记者从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了解到,各试点县针对当地黑土地退化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将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了六大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模式,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19项保护技术。 

  据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环耕科科长郭玉华介绍,黑龙江省9个县参加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项目实施三年来试点区域耕地质量都提升0.5个等级以上,旱田耕层厚度平均达到30.66厘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 

桦川县一块深翻后的黑土

  在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带动下,黑龙江省一些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的黑土地更有“劲儿”了,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不久前,赵德山和上海一家企业签订2000吨大米的供货协议,仅此一项就能增收上百万元。“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后,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大米品质提升了,每斤大米卖到5.6元。”赵德山切实感受到黑土地保护带来的好处。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说,通过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带动,黑土地退化现象得到改变,黑龙江正走上一条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396253957377215&wfr=spider&for=pc (新华社新媒体)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