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  模式创新  >  正文

江西以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19-01-14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网南昌1月8日(通讯员江翠芳)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和重要粮食主产区、调出区,近年来,抓住农业大而不强这个现实矛盾,着眼基础设施薄弱这个突出短板,大力度启动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助推农业绿色崛起、乡村振兴。规划从2017年-2020年,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360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158万亩;按照“当年项目,跨年实施”的进度安排,2017年投入了建设资金87亿元,2018年已完成高标准农田290万亩。

  转变方式方法 走好“一条新路” 

  坚持以高度的自觉、创新的思路,全面深化农田建设改革,突出“三变”工作路径,积极破解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标准不一等难题。一是项目管理变各自为战为统一指挥。省级层面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从各成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工作专班,牵头抓总、统筹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市、县(区)也分别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由书记或市长(县长)任组长,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多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二是项目资金变分散投入为统一管理。建立了“省级统筹整合、县级集中使用”的农田建设资金管理新机制,打破省直部门界限,将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管理的“五大类”农田建设资金,集中由省里统一管理分配,做到“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从源头上解决农田建设投入渠道分散、资金碎片化问题。三是项目建设变多重标准为统一标准。制定了全省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以及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六大工程”建设标准,并根据平原、滨湖、丘陵、山区不同地形,科学测算高标准农田亩均建设投入,合理确定财政投入标准为3000元/亩。

  坚持统筹谋划 绘好“一张蓝图” 

  坚持站在全局高度,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引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是坚持规划管总。此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更好地落实国务院下达全省28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2011-2016年县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233亿元建成1667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全省总体规划,以县为单位,按照新建为主、区域推进的原则,统一划定建设区域,将1158万亩新建指标落实到县。二是坚持分年推进。围绕2017-2020年1158万亩建设任务,落实每年度290万亩建设任务,采取“自下而上”填报和“自上而下”审核的方式,将建设任务分解到乡、到村、到组、到田块。三是坚持连片打造。打破区域阻隔,集中力量、连片实施,整乡整村推进高标农田建设。全省290万亩项目区中,集中连片5000亩以上地块103块、面积104.1万亩;连片万亩以上29块,面积55.6万亩;连片5万亩以上3块,面积19.8万亩。

  严把工程质量 用好“一把标尺” 

  始终把工程质量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把“三关”,确保建设质量过硬、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是严把设计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重对接产业需求,全面实行“三进三出”制度,严格专家评审,确保规划设计上水平、接地气。二是严把施工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制度,落实县牵头部门为一级法人、乡(镇)为二级法人的双重管理制度,构建了多层次、全过程监管网络,高标准农田办、乡镇(街道)定期调度督导,监理单位分标段派员定点监督,质量监督小组不定期现场巡查和项目区村组义务监督员日常检查,确保工程建设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要求。三是严把验收关。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开展单项工程验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大胆尝试,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建设进行评估验收试点。对工程质量验收不达标的,建立问题清单,要求限期整改,实行销号管理。限期整改不到位,决不能通过验收,并建立项目实施单位“黑名单”制度。

  完善管理体系 建好“一套制度” 

  围绕“怎么干、干什么、安全干”的问题,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监督和考核体系。一是建立了项目管理规范化体系。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建设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工作约谈制度》等系列文件,形成“1+15”政策体系,确保了项目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建立了督查常态化体系。构建了“定期调度、对接督导、挂点督查”三项常态化监督机制,由省高标准农田办每周定期调度各地进展情况,11个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对接督导11个设区市,省农业农村厅安排百名处长挂点督查96个项目县,及时掌握各地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情况。三是建立了科学的考核体系。制定《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考评办法》,实行“奖优罚劣”绩效考评激励机制,通过县级自验自评、市级全面验收、省级绩效考评,对考评排名前15位的县,每年省里拿出2.52亿元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继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做好结合文章 打好“组合拳” 

  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建、管、用”一体,突出做好“八个结合”文章。一是与“两区”划定相结合,在2800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和700万亩油菜籽生产保护区,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与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在确保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优质稻、蔬菜等高效作物,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三是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相结合,促进园区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四是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通过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其主动建设、率先建设。五是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支持基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秀美田园,让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六是与推进精准扶贫相结合,无缝对接产业扶贫规划,优先支持安排贫困地区,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七是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将新增耕地划归村集体管理,通过对外流转、自主经营、作价入股,增加村级集体收益。八是与轮作休耕相结合,实现用地养地结合,促进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

  江西通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引领,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了现代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一是提升了粮食综合产能。年度新建高标准农田29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约5.8亿斤,巩固了江西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二是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73.5%,产业结构调整面积达43.0%,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0530个,建成美丽休闲田园15万亩。三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各地项目区通过土地出租、规模经营、就近务工等多种途径,带动71.3万户农户收益;预计新增耕地4.3万亩左右,新增耕地率1.5%左右,带动2326个行政村新增村级集体收益3.4亿元。四是助力了脱贫攻坚。在全省879个贫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89.3万亩,惠及贫困户6.8万户,助力贫困地区减贫脱贫。

 

原文链接:http://www.jx.xinhuanet.com/2019-01/08/c_1123960284.htm(新华网)

相关附件: